關鍵字
 
Q W E R T Y U I O P
A S D F G H J K L
Z X C V B N M
首頁
  略過巡覽連結登入系統 / 首頁 / 查詢結果 / 內容 檢驗醫學科網站 檢驗通告 檢體採集原則

檢驗項目 Stool culture for Salmonella and Shigella、Stool culture for Vibrio,Aeromonas and Plesiomonas、Stool culture for Pathogenic E coli O157、Stool culture for Campylobacter
檢驗收費碼 FMISSS、FMISVA、FMI157、FMICC 健保碼(點數) 13009(350點)(限用於檢驗醫令FMICC);13007C(200點)、13023C(300點)、12130B (90點)、12131B (90點) (適用於檢驗醫令FMISSS FMISVA、FMI157)
是否接受代檢 是 ,代檢費用請洽轉介中心(聯絡電話:04-7238595轉3171)
檢體需求
1.採檢須知 (1)檢體/採檢容器:(A)糞便(Stool)、直腸拭子(Rectal swab) a.Campylobacter培養檢體:39號-Campylobacter拭子 b.其他培養檢體:37號-嗜氧拭子 (B)未使用嗜氧拭子的新鮮糞便:77號-立寶糞便採檢瓶(限用於檢驗醫令FMISSS、FMISVA、FMI157)
(2)建議採檢量:檢體量未限定,但建議採集有血液或有化膿的部位為佳
(3)採檢注意事項(病人準備):(A)建議於感染的急性期採集檢體(通常為5-7天),因為致病菌量會隨著時間降低。 (B)同一感染病程中,建議糞便檢體最多僅送驗兩次,但經感染科醫師建議者,不在此限。 (C)住院三天以上的病人(包含成人及孩童),除了HIV陽性、群聚感染或經感染科醫師會診建議,其餘不建議再採集糞便檢體送驗。 (D)檢體採檢方式,請參閱【檢驗資訊查詢系統】<檢體採集原則>「檢體採集標準作業程序」。
2.檢體傳送要求 室溫下立即傳送
3.退件條件 (1)符合一般退件條件,請參見【檢驗資訊查詢系統】<檢體採集原則>「一般退件條件」。
(2)特殊退件條件:
(A)同一天送驗多套糞便檢體 (B)三週內送驗超過3套糞便檢體 (C)住院超過3天病人(包含成人與孩童)的糞便檢體,以下狀況除外: (a)HIV陽性 (b)群聚感染 (c)嬰幼兒(infants and toddlers);註:有研究顯示這些腸胃炎的孩童 (d)已照會感染科醫師的病人檢體 (D)堅硬固態糞便 (E)乾掉的採檢拭子 (F)含鋇劑的糞便檢體 (G)冷凍的檢體 (H)限用於Campylobacter培養檢體時:使用非Campylobacter專用的採檢拭子 (I)限用於檢驗醫令FMISSS、FMISVA、FMI157 (a)使用嗜氧拭子傳送之糞便(Stool)檢體與直腸拭子(Rectal swab)採檢後於室溫下超過24小時或於2~8℃超過2天之檢體。 (b)採檢後超過2小時且未使用嗜氧拭子的新鮮糞便 (c)若因檢體延遲送檢但無法重新採集時,須於報告備註,見6.11.1(8)。
4.檢體之儲存條件 (1)傳送前儲存條件:
(A)Campylobacter培養檢體:室溫2小時內傳送或2-8℃冷藏24小時內傳送。註:糞便中Campylobacter jejuni可在2-8℃存活3天,在25℃下可存活2天。 (B)其他培養檢體 (a)使用嗜氧拭子傳送:2~8℃下,可保存24小時(24小時內為分離致病菌最佳的時間)。 (b)未使用嗜氧拭子傳送:須於採檢後2小時內,於室溫下送驗。
(2)檢體上機(檢驗)前儲存條件:
收件後立即接種
(3)檢驗後檢體儲存條件:
Campylobacter培養檢體於2-8℃保存7天;其他培養檢體於2-8℃保存2天
5.追加(requesting additional) /複驗(repeat)條件 符合檢體保存條件
6.進一步檢驗(reflex additional examination)
7.受理時間 24小時
8.報告時效 5天
9.檢驗方法 (1)菌名鑑定:VITEK MS微生物鑑定質譜儀 (2)血清分型:Salmonella、 Shigella及E coli菌名確認後會操作血清分型。 (3)藥物敏感性試驗:VITEK 2自動分析儀、瓊脂紙錠擴散試驗(Campylobacter spp.不需操作藥物敏感性試驗)
10.生物參考區間 Not isolated
11.適應症 懷疑感染Salmonella spp.、Shigella spp.、Vibrio spp.、Aeromonas spp.、Plesiomonas spp.及Pathogen E. coli O157或Campylobacter spp.等致病菌時,以協助臨床診斷細菌性腸胃炎。

12.臨床意義

(1) Salmonella spp.與Shigella spp.是引起細菌性腸胃炎最常見之病原菌。 (A)Salmonella typhi會引起傷寒;Salmonella paratyphi A引起副傷寒。 (B)Shigella spp.可引起細菌性痢疾。 (2)Vibrio spp.、Aeromonas spp. 、Plesiomona spp.會引起人類腹瀉 (A)Vibrio cholerae能引起霍亂,國人至東南亞旅遊偶爾會感染此病。Vibrio parahaemolyticus 能引起較溫和的腸胃炎,為台灣食物中毒最常見之菌株。 (B)Aeromonas spp.在淡水及海水中非常普通,在兒童所造成的腸胃道疾病常屬嚴重急性疾病,在成人通常會造成長期性腹瀉。 (C)Plesiomonas spp.在淡水或河水水域中可發現,造成的主要疾病均屬於腸胃炎。 (3)感染E. coli O157的病人會出現出血性腹瀉,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 (4)Campylobacter jejuni除了引起各種動物的疾病外,也常造成人類的腸炎,並且此菌也可能從健康的動物及人類身上分離出。
13.執行組別 微生物組(連絡電話:04-7238595轉5936)
14.其他
15.資料來源 糞便檢體培養標準檢驗程序 (6840-SIP-MI-SSS)
16.生效日期 2022/1/28



 
  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無標題文件
網站瀏覽人數:3906378   線上人數: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