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
1895年 (明治28年) |
 |
英國長老教會宣道會派三位宣教師:蘭大衛醫生、梅鑑霧牧師、廉德烈牧師來台,10月22日自英國出發, 12月18日 扺台灣台南;並向秀才 林燕臣 先生(即林茂生的父親)學習台語。 |
|
|
|
1896年 (明治29年) |
 |
1月6日 ,巴克禮認為計劃中的北部醫院地點鹿港比彰化好。經教士會討論後決議:請梅鑑霧與蘭大衛視察該地區後,提出調查報告再作決定。 |
 |
1月下旬宋忠堅、梅鑑霧、蘭大衛為籌設醫院之事,臨中部彰化地方視察。 |
 |
11月3日 ,梅鑑霧受派前往彰化,渡溪、坐轎、走路前後費時約五日。並開始各地傳道。蘭醫生亦擬於翌日前往彰化。 |
 |
11月29日 蘭大衛、梅鑑霧在彰化,以彰化教會禮拜堂作為診察治療之所在,開始醫療傳道,將教會與醫院合而為一。病人每天來求診,傳道師亦來幫助,講道給病患聽,當時由教士會指定二位基督徒青年由台南長榮中學前來與蘭醫生學醫,具有醫學教育之雛型。 |
|
1897年 (明治30年) |
 |
8月,梅鑑霧和蘭大衛由大社返彰化,病患急速增加,須擴充醫院設備以資應付。 |
 |
當時的手術台是用二、三架竹床合併,手術後由家屬看護,蘭醫生則每夜不敢離開病人。 |
 |
聘請已故盧加閔醫生之助手潘阿敦從大社來幫忙服務。 |
 |
蘭大衛招收五名醫學生:高再得、顏振聲、潘阿敦、吳希揚、劉振昌。爾後陸續招收學生達70-80名。 |
|
1899年 (明治32)年 |
 |
5月,蘭醫生、梅牧師前往大社醫館繼續醫療傳道。 |
 |
10月23日 ,蘭大衛獲日本總督府兒玉源太郎頒發「醫業免許證」。 |
 |
醫院分婦產科、內科、普通外科、眼科。每禮拜一、三、五為門診日,禮拜二、四為手術日(為外科、內科、婦產科、眼科開刀)。 |
 |
購置第一台手術床。 |
|
1900年 (明治33年) |
 |
5月,蘭醫生、梅牧師前往大社繼續醫療傳道工作。 |
|
1901年 (明治34年) |
 |
12月7日 ,蘭醫生在英國休假期滿回台經台南。再回到彰化醫館以後,立刻開始工作,因為醫館已經關閉一年,很多患者等待他回來。 |
 |
病患急速增加,外來患者平均每天400人以上。蘭醫生亦在他的宿舍診治來求醫的病人,且經常應邀出診。 |
 |
蘭醫生晚上教醫學生,學生讀化學、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基礎醫學等。因沒有人體骨骼標本,用猴子骨骼充為教材之用,如此亦收到相當的效果。 |
|
1903年 (明治36年) |
 |
5月,蘭醫生與梅牧師自彰化分別以手推車(輕便車)及自行車到達大社。彰化地區的患者有人跟隨他們到大社求醫治。在大社停留三個月中醫治了3000名病人,將大社醫館擴張到可容六個病床。 |
 |
彰化醫館病床75床但卻有130-140名患者擠入住院。 |
|
1904年 (明治37年) |
 |
5月,蘭醫生與梅牧師照例到大社開辦臨時診療所。 |
|
1905年 (明治38年) |
 |
當時台灣中部衛生狀況很差,除瘧疾、傳染病(鼠疫、霍亂、傷寒、赤痢等),尚有許多外科診治、眼疾(砂眼、白內障)、鴉片癮。亦有惡性腫瘤(癌),令蘭醫生束手無策,亦曾遭不明瞭的病人及家屬非議。 |
 |
彰化火車站通車,使彰化成為中南部的交通樞紐,因此求診病患日趨增加。 |
|
1907年 (明治40年) |
 |
醫館正式命名為「英立彰化基督教醫院」。 |
 |
因為蘭醫生離開彰化已經一年,回來後看到醫館擠滿候診病人,手術名單積壓成疊;同時醫院和教會的建築需要管理。不久,醫院落成,醫務日益擴展。蘭醫生的學生成為能幹的助手,分擔他的工作,他們是在地學成優良的醫生。 |
|
1908年 (明治41年) |
 |
5月上旬,蘭醫生到新樓醫院暫代馬雅各二世醫生之職務。 |
|
1909年 (明治42年) |
 |
10月,馬雅各二世醫生夫婦休假期滿返台,蘭醫生亦得重返彰化。 12月6日 再開辦彰化醫館,也從事擴建醫館之工作,此時因四棟新病房還在建築中,所以僅收少數住院病患。 |
|
1910年 (明治43年) |
 |
1月26日 ,台南教士會同意蘭醫生之請求,聘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施子格醫生來院服務。 |
 |
彰化醫館進展神速,蘭醫生栽培的學生亦成為能幹的醫生。日本政府對醫館採取嚴格的政策,只准正式的醫學校畢業的醫生才可以在醫院服務。 |
|
1911年 (明治44年) |
 |
4月21日 ,獲贈明治天皇桂仕閣總理大臣濟生治教詔書。 |
 |
醫院經濟獨立。 |
 |
由於醫館工作人手實在不足,蘭醫生所教導的學生擔任外科助手及配藥的工作。 |
|
1912年 (大正元年) |
 |
大小手術收壹圓,貧人免費。 |
|
1913年 (大正2年) |
 |
醫院業務進展快速,聘醫生有施子格、吳秋微、陳宜芳醫生等。而見習生有王金池、洪專、林進生、黃振萬、洪金江、吳得等。 |
|
1914年 (大正3年) |
 |
12月14日 ,蘭大弼出生於彰化醫館,蘭醫生夫婦奉獻他將來為醫療宣教師。 |
|
1915年 (大正4年) |
 |
4月,蘭醫生攜夫人、長子暢遊小琉球,為島上漁民治療砂眼等疾病。 |
|
1918年 (大正7年) |
 |
l 10月間,台灣各地流行惡性感冒。 |
|
1919年 (大正8年) |
 |
4月,蘭醫生夫婦攜子女返彰,重新開放「英立彰化基督教醫院」。此時原在醫院服務的施子格醫生已返鹿港開業,蘭醫生另聘兩位畢業於台北醫校的醫生來院分擔醫務。 |
 |
秋季,英國宣道會派一位有經驗的護士洪伯祺姑娘來彰基服務,為本院第一位正式護士。 |
|
1921年 (大正10年) |
 |
醫院有19間病房、80張病床。 |
 |
門診每日約二、三百名。平均每日施行12次手術,其中2、3次是大手術。 |
 |
蘭醫生在當時彰化民間被稱為「活佛」。彰化人流行著一句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 |
|
1922年 (大正11年) |
 |
1922-1941年間(每年2月11日,日本紀元節),日本政府頒給醫館貧病施醫『御下賜金』共17次。醫館並積儲該筆款項,並預成立「御下賜金紀念病室」。 |
 |
與新樓醫院合作發行「I-KOAN」,即「藥局的藥品與備藥」,除有關醫學常識外,並記載有關眼科、外科的知識、消毒方法、顯微鏡檢查法等,為當時醫療必備的書,亦是用白話字印行的。 |
|
1923年 (大正12年) |
 |
4月16日 ,日本太子(昭和天皇裕仁)抵台視察,在台12天期間,全台為之歡欣。蒞台期間曾面見蘭大衛醫生,致贈「銀杯」,表彰蘭醫生為台灣醫療的貢獻。 |
 |
春季,烈以利姑娘來彰基服務六個月,並開始訓練在地三名護士,是為三年後護理訓練班濫觴。(1927年烈姑娘再度來彰基至1940年離開台灣) |
|
1925年 (大正14年) |
 |
9月11日 ,英國母會新任醫療宣教師文輔道醫生離英擬赴彰化履任。 |
 |
10月10日 ,蘭大衛醫生夫婦及新任護士高若西姑娘Miss Jessie Conan(即高仁愛醫生的姑媽)離英赴彰化履任。但高姑娘翌年因與非洲宣教師訂婚而離職。 |
|
1927年 (昭和2年) |
 |
3月,烈以利姑娘再到彰化醫館服務。 |
 |
成立「護理訓練班」,由烈以利護士長負責訓練。 |
 |
擴充醫館開刀房設備,購進英國洗水槽;並引進第一部X光機、設X光室、病理檢驗室。 |
|
1928年 (昭和3年) |
 |
9月,蘭醫生為救治病童周金耀,為其潰瀾的右腿施以皮膚移植手術,為「切膚之愛」事蹟。 |
|
1933年 (昭和8年) |
 |
9月1日 ,英國護士巫瑪玉姑娘離英擬前往彰化代替例假歸國的烈以利姑娘之職務,並在開刀房工作。 |
 |
由於對癩病患者治療事業獎勵的意旨,蘭大衛醫生受賜皇太后宮大夫入江子爵謹書的皇太后陛下御歌的扁額。 |
|
1934年 (昭和9年) |
 |
巫瑪玉姑娘染熱病過世,其父母購買一台日製「無影照光燈」贈開刀房,以紀念其女兒;此為全台第一台無影照光燈。 |
|
1935年 (昭和10年) |
 |
6月17日 (日本在台灣始政紀念日),總督府贈送蘭大衛醫生寶貴的『銅花瓶』及證書,以表彰他在台醫療工作40年之功績。 |
|
|
第二任院長:李約翰醫生1936.3.18-1936.11 |
|
1936年 (昭和11年) |
 |
3月1日,彰化教堂舉行蘭大衛醫生退休送別會。 |
 |
3月6日,在日本政府官員及1000多位朋友的送別,蘭醫生夫婦離開彰化,搭火車往台北到基隆乘船,於 4月11日 歸抵故鄉英國。 |
 |
3月18日,原在新樓醫院的李約翰醫生到彰基醫院繼任院長,一直到十一月轉往馬偕醫院服務。 |
 |
10月6日,台南教士會議定將彰基醫院無條件贈與南部大會經營。南部大會於是日舉行臨時會議表示贊成及謝意,並派15名委員繼續該院及設法一切經營事宜。 |
 |
11月,李約翰醫生轉去馬偕醫院服務,由甘饒理醫生繼任彰基醫院院長到1937年3月。 |
|
|
第三任院長:甘饒理醫生1936.11-1937.3 |
|
1937年 (昭和12年) |
 |
4月間,英國母會外國宣道會准烈姑娘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再服務一年。 |
 |
英國母會將彰化基督教醫院所有財產移交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部大會經營,由南部大會成立南大兩院理事會經營,醫館更名為「南大彰化基督教醫院」。 |
 |
南部大會即聘請陳宗惠醫生為第四任院長。 |
|
|
第四任院長:陳宗惠醫生1937.3-1938.10 |
|
1938年 (昭和13年) |
 |
10月,陳宗惠院長因父喪,辭院長返回嘉義故居,醫院李連頂醫生亦離職。南部大會任命蘇振輝醫生為代理院長,繼續經營彰化基督教醫院。 |
|
|
第五任代理院長:蘇振輝醫生1938.10-1939.5 |
|
|
|
1939年 (昭和14年) |
 |
5月林朝乾醫生繼蘇振輝醫生任第六任院長之職。 |
|
1940年 (昭和15年) |
 |
醫院診療科目有外科、婦產科、內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理學治療科(放射線及檢驗科)。 |
 |
病房66床,平均每月住院人日約1400人日。 |
 |
門診平均每月約3000人。 |
 |
施療病人(全免或補助)門診平均每月650人,住院平均每日10人。 |
|
|
第七任院長:阮德茂醫生1941.4.29-1951.1 |
|
1941年 (昭和16年) |
 |
4月29日,阮德茂醫生繼任第七任院長。 |
 |
醫生除醫療傳道之外又辦理看護(護理)助產士與藥劑生之訓練及限地醫補習班。 |
|
1942年 (昭和17年) |
 |
3月,護理(看護婦)訓練班結業。 |
 |
9月,護理(看護婦)訓練班結業。 |
|
1943年 (昭和18年) |
 |
4月,護理(看護婦)訓練班結業 |
|
1944年 (昭和19年) |
 |
5月,護士訓練班結業。 |
 |
11月,辦護理訓練班。 |
|
1945年 (昭和20年) |
 |
3月,護理訓練班結業。 |
 |
醫院員工加入戰時災害保險。 |
 |
院長命令醫院員工死守職場。 |
|
1947年 |
 |
4月,護理(看護婦)訓練班結業 |
|
1948年 |
 |
醫院繼續辦理對政府或教會認定貧病者施療。 |
 |
物價波動,調整藥價。。 |
 |
醫院結束營運之安排,分兩批遣送員工,新員工到新曆今年12月底,舊員工到舊曆12月底。 |
|
1949年 |
 |
南部大會為醫院人事之問題仍請阮德茂院長為代理院長繼續醫院醫療事工,一直到1951年1月。 |
|
1950年 |
 |
南部大會交代常委研究彰化基督教醫院人事問題,後來委託台中中會經營彰化基督教醫院。 |
 |
彰基董事會(由彰化教會許水露牧師任董事長),議決請楊毓奇醫生任院長。楊毓奇醫生於8月28日來院服務。 |
|
|
第八任院長:楊毓奇醫生1951.1.25-1953 |
|
1951年 |
 |
1月25日,楊毓奇醫生接任為彰基第八任院長。 |
 |
英國宣教師護理長賀恩惠姑娘來彰基服務,加強教育護理訓練現代化。 |
 |
南北長老教會合為一,醫院更名為「彰化基督教醫院」。 |
 |
蘭大弼醫生、高仁愛醫生夫婦因中共佔據大陸,忍痛離開福建泉州到香港轉回英國。當時台灣教會人士誠邀蘭大弼醫生夫婦來彰化醫院服務。 |
|
1952年 |
 |
蘭大弼醫生、夫人高仁愛醫生來彰基服務。董事會聘蘭醫生為顧問。 |
|
1953年 |
 |
由美國盲人協會援助設眼科。 |
 |
醫院規模有內科、外科、婦科、眼科、肺病科、產科、小兒科,各科都有主任醫生,門診患者每天約100-150人,住院患者30-50人。 |
 |
蘭大弼醫生協助楊毓奇院長獲中英文化協會獎學金到英國留學,可惜楊院長經美國轉往巴西,不再回彰基。 |
 |
美籍魏克思醫生由大陸浙江嘉興之教會醫院服務被囚獲釋返美,1953年偕夫人魏海倫轉到台灣服務。因蘭醫生之懇請到彰化協助蘭醫生27年之久,到1980年榮退。 |
|
|
第九任院長:蘭大弼醫生1954.9-1980.7.1 |
|
1954年 |
 |
9月,董事會因楊院長轉去巴西,違約不回醫院,故任命蘭大弼醫生為第九任院長。 |
 |
美籍宣教師德養和姑娘麻醉護士來院協助手術麻醉工作。 |
|
1955年 |
 |
得英國母會T.K.C贈送大型X光機。 |
 |
華仁愛姑娘任護校校長,訓練護理人員。共訓練14屆(1958-1971年)。其中三屆(1963-1965年)與馬偕醫院合作。 |
 |
華仁愛姑娘與高仁愛醫生開始推展公共衛生及婦幼衛生,這是台灣地區私立醫院從事「公共衛生」之始。 |
|
1956年 |
 |
4月,開辦山地巡迴義診,最先到霧社,後深入至高美,並有衛生教育及清潔(身體、環境)的指導。 |
 |
婦產科患者激增、引進心電圖檢查。 |
|
1959年 |
 |
八七水災大水淹入醫院,約三分之二住院病人送往二樓。 |
 |
11月30日 ,彰化巿長賴通堯頒發「彰化巿榮譽巿民證」給蘭大弼醫生,感謝其在八七水災中對彰化巿民的救助。 |
 |
應台灣麻瘋救濟協會之要求,設特別皮膚科。 |
|
1960年 |
 |
醫院病床81床。全年門診人次28,378,住院人次2,333,住院病人日26,129,手術數867,生產數756。 |
 |
婦產科獨立。 |
 |
收高雄醫學院兩名實習醫生。 |
 |
引進第一台保溫箱。 |
|
1961年 |
 |
協助台中中會巡迴醫療服務的工作(二林分院醫療工作之濫觴)。 |
 |
創立神經系統科門診。 |
 |
送護生到馬偕護校寄讀二年,三年級時返彰基實習。並同時研究合辦護理專科學校案。 |
|
1962年 |
 |
制定主治醫生制度及醫生每週之研究會。 |
 |
全年門診人次38,917,住院病人次3,029,手術人次981。 |
 |
初步與美國衛理公會接觸協辦本院醫護工作。 |
 |
英籍宣教師邱悅白護士來彰基服務。 |
|
1963年 |
 |
10月,宣教師易姑娘來彰基服務。 |
 |
設立牙科,由美籍宣教師巴可明醫生擔任主任。 |
 |
向總會提美國衛理公會與本院合作計劃案通過。 |
 |
設「社會服務部」。 |
|
1964年 |
 |
成立病歷室並作「病歷統一管理法」。 |
 |
婦產科主治醫生作子宮頸抹片檢查。 |
 |
二林基督教醫院由台中中會醫療服務團設立。 |
 |
由美籍物理治療師易姑娘招生開班訓練物理治療人員,並聘 郭文隆 先生為講師兼翻譯。 |
|
1965年 |
 |
設腦神經系科,並籌設眼科、耳鼻喉科及血庫。 |
 |
辦理護理學校招生第一期學生14名(1965-1968年),由 魏醫生 夫人 魏海倫 女士為校長。 |
 |
制定醫生職務及選聘與晉升辦法。 |
 |
二林基督教醫院設立小兒麻痺保育院。 |
 |
設立護理教育部負責護生教育。 |
|
1966年 |
 |
引進腹腔鏡。 |
 |
小兒科獨立。 |
 |
制定醫護人員國內外進修辦法。 |
 |
物理治療師易姑娘因肝病返美休假,物理治療部由 郭文隆 先生暫代負責。並與美國物理治療 師伊東 夫人(Mr. Grace Eaton)訓練8名第二期物理治療訓練班。 |
 |
召收第二期護校學生20名(1966-1969年)。 |
|
1967年 |
 |
蘭大弼醫生揭示本院四大宗旨:醫療、傳道、服務、教育。 |
 |
設精神科特別門診。 |
 |
聘台大精神科醫生 莊明哲 博士來院指導。 |
|
1968年 |
 |
3-8月,日本基督教海外醫療服務團安排鶴原常雄博士(Dr. Tsuruhala)來院指導「新生兒黃膽交換輸血」,為當時台灣中南部交換輸血最早的醫院。 |
 |
增設眼科(由周神彬醫生負責)、耳鼻喉科(由蘇惠澤醫生負責)、小兒交換輸血(許文任醫生)。 |
 |
宣教師Miss Ann Damsbo來院指導物理治療, 馬安伶 小姐Miss Ann McGirt來院負責社會服務部。 |
 |
接受台北醫院實習醫生三名來院實習。 |
 |
強化公共衛生工作及社會服務部工作。 |
 |
召收第三期護校學生13名(1968-1971年)。 |
|
1969年 |
 |
6月19日,西德基督教福音會捐贈本院一部西門子新型壹仟MA大型X光機,裝置完成啟用。 |
 |
醫生、藥劑師、護士須在衛生局登記領執業執照。 |
 |
籌設重症患者中心(ICU)。 |
 |
設職家及牧家醫藥優待辦法。 |
 |
設置主任級醫生之制度。 |
|
1970年 |
 |
設血庫,小兒科血液病特別門診。 |
 |
設置醫務圖書室。 |
|
1971年 |
 |
加拿大宣教師籃瑪烈(Miss Joy Randall)到彰基護理部服務。 |
 |
引進胃內視鏡檢查(林國川)。 |
 |
第三期護理學校學生畢業後,停招。 |
|
1972年 |
 |
由英國母會海外女宣道會捐新台幣30萬,購買腦電波儀器。 |
 |
設精神科、腦電波檢查室。 |
 |
規定牧家醫療費優待辦法。 |
 |
制定醫院聘書及服務規約。 |
|
1973年 |
 |
成人加護病房啟用。 |
 |
4月,宣教師力寧安Miss Linda Eliott到本院公共衛生室服務。 |
 |
與彰化中會合設協談中心。 |
|
1974年 |
 |
制定醫生研究費辦法。 |
|
1975年 |
 |
設檢驗室細菌組、小兒外科(張柏樑)。 |
 |
8月15日,成立社區健康部。 |
|
1976年 |
 |
置放心臟節律器(蔡正道)。 |
 |
丹麥籍宣教師Miss Gerda Beck函請本院接辦台灣省私立彰化癩病施醫所。 |
 |
醫院門診每日約650人次,佔床率80%。 |
 |
護理部主任賀姑娘七月退休返英,由藍瑪烈姑娘接任。 |
 |
社區健康部全國首設健康諮詢專線電話。 |
|
1977年 |
 |
10月,成立血液透析室(施榮茂)。 |
 |
設腦神經外科(吳朝宗)、麻醉科(曾家順)。 |
 |
開始腦血管攝影(吳朝宗)。 |
 |
高仁愛醫生自美國受訓返院開設超音波檢查。 |
 |
美國宣教師何恩霖醫生(Dr. Allen L.Haslup)夫婦來院服務。 |
|
1978年 |
 |
設糖尿病門診(由林國川醫生負責)、小兒血液科(由李滿堂醫生負責)、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 |
 |
醫院病床擴充為268床,員工520名。 |
 |
向教育部、衛生署申請教學醫院評鑑。 |
|
1979年 |
 |
曹龍彥醫生領導下,成立中部最早的小兒加護病房PICU |
 |
林介山醫生到榮總、台大、日本研究,二年返院設泌尿科。 |
 |
設青少年(兒童)心理衛生(由鄭琿醫生負責)。 |
 |
吳文勇醫生自英國進修返國主持x光科。 |
 |
開創胸腔外科、血管外科。 |
 |
何恩霖醫生夫人 何怡美 女士(Mrs.Eva Haslup R.N.B.S.A.D.A.)擔任護生訓練班主任。 |
 |
教育部、衛生署評鑑本院為二級教學醫院。 |
 |
修改醫生服務制度。 |
|
|
|
1980年 |
 |
7月1日,吳震春醫生接任第十任院長。 |
 |
12月1日,二林基督教醫院移交本院,更名為 “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門診由邱漢堯醫生負責。 |
 |
設一般外科(王光輝醫生)。 |
 |
自外科分設獨立麻醉科。 |
 |
引進婦科癌症手術及醫生費制度。 |
 |
置膽道鏡、超高週波電碎石器。 |
 |
規劃指定醫生費P.P.F.制度,董事會同意實施。 |
 |
魏校長退休,取消護理教育部,護生教育由護理部統籌管理。 |
|
1981年 |
 |
3月,置腦部電腦斷層攝影機(頭部)、即時超音波儀。 |
 |
7月,淀川基督教醫院派腦神經外科醫生Dr. Wakai來院一年。 |
 |
8月,設骨科,由挪籍柯德海醫生負責。 |
 |
新生兒科專家宣教師艾德維醫生來院當小兒科顧問。 |
 |
美籍宣教 師費珮妮 小姐來本院開始語言治療。 |
 |
籌設病理科。 |
 |
本院醫務單位設內科部、外科部,以下再細分各次專科。 |
 |
增闢醫院內部空間,增加2間開刀房及10床恢復室觀察床,增加七樓床位,嬰兒房床位。 |
 |
制定退休後員工與其配偶之醫療優待辦法、檢討指定醫生費之制度。 |
 |
因吳院長的關係與日本東京救世軍的Booth紀念醫院結為姐妹醫院。 |
|
1982年 |
 |
澳籍重症醫學專家陶阿倫醫生來院服務。 |
 |
美籍急診醫學專家陳瑞堂醫生來院指導急診醫學。 |
 |
成立血液科、整形外科。 |
 |
病床共374床。 |
|
1983年 |
 |
7月,手術室增加4間(即原4間增加到8間),8月賴鴻緒(台大)醫生開始小兒外科手術。 |
 |
8月9日,本院與高雄醫學院簽訂醫學「建教合作」合約。 |
 |
8月18日,本院與美國愛渥華衛理公會醫學中心(IOWA Methodist Medical Center)結為姐妹醫院。 |
 |
美國衛理公會宣教師Dr. & Mrs Wayne MeNett麥文醫生夫婦抵台學習台語,準備在二林分院發展家庭醫學科。 |
 |
宣教師Dr. Robert Walkup胸腔內科醫生來院服務。 |
 |
成立急診醫學科(周志中)、病理科(賴義雄)、家庭醫學科(麥文)、風濕病科(邱渭川)後改為免疫風濕科。 |
 |
置血液成分分離機、心臟超音波儀、小兒上消化道內視鏡、大腸鏡。 |
 |
門診每天1300人次,病床382床,佔床率80.6%。 |
|
1984年 |
 |
籌設放射治療科。在南郭醫療中心地下一樓規劃放射治療科之空間。 |
 |
設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
 |
病床403床。原在一、二月佔床率只有74%,現已增加到85%。 |
 |
置Holter氏心跳記錄器、肺功能儀、皮膚科二氧化碳雷射及紫外線治療機。 |
 |
CO2二氧化碳雷射開始應用於一般外科及耳鼻喉科。同年5月透過手術小組協議並由院方以行政備忘錄正式宣佈“凡手術中取下的切片或組織一律送病理檢查”,因為當時全由病人自費,所以也有個但書(即病人拒絕時例外)。 |
 |
二林分院門診每天約120人次。準備二林教會前面之門診部搬回原二林分院住院部。 |
|
1985年 |
 |
衛生署評定本院為區域醫院。 |
 |
4月起,開始使用經皮腎臟取石術。 |
 |
5月,原腦波室改組,成立「神經電氣生理檢查組」。 |
 |
7月,楊昌學醫師於台北榮總受訓完成,返院設立口腔外科開始手術。 |
 |
設腫瘤治療科(1992年後 改為放射腫瘤科)。 |
 |
設置全身CT。 |
 |
自行設立轉診系統,海線由二林分院轉,山線由埔里基督教醫院轉。 |
 |
本院派醫生支援埔里基督教醫院。 |
 |
支援政府接辦竹塘群體醫療中心。 |
 |
(1)手術室為發展二林手術室,開始鼓勵手術室資深護士支援,由組長級輪流前往支援(或未來組長人選),直到二林可自立為止。(2)手術室在顧慮病人安全的大前題下,規定凡手術病患一律配帶綠色手圈以為識別。 |
 |
Dr.M. Barnes 放射診斷科醫生與她的先生來院支援X光科。 |
|
1986年 |
 |
5月,設復健科(楊緒南)、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黃燈明)、燙傷病房。 |
 |
美籍感染科專家醫生Dr.R.Yarrish來院支援,改善感染控制作業。 |
 |
Dr. Barnes任放射診斷科主任。 |
 |
成立CPR急救訓練中心。 |
|
1987年 |
 |
8月,南郭二期啟用4間手術室(由眼科、耳鼻喉科及部份婦科先行使用)。 |
 |
9月9日,本院與高雄醫學院簽訂醫學建教合作續約。 |
 |
9月通過設置核子醫學科(楊光道)、重症醫學科(陶阿倫)。 |
 |
檢驗專家Mr. Walter Sokolski來院服務,指導檢驗部之細菌室作業。 |
 |
聘請Dr. Sanford為X光科專科醫生。 |
 |
二林分院受衛生署評為地區醫院。 |
|
1988年 |
 |
6月,衛生署評鑑為區域醫院。 |
 |
設立核醫科,任命楊光道醫生為主任。 |
 |
缺護士之緊急措施,先就護理人員待遇與暫時縮小病房量開始。 |
 |
病床數為623床。 |
|
1989年 |
 |
6月,吳震春院長退休。 |
 |
11月起,勞保甲乙丙表開始實施,預測對本院營運之影響可能減少25%左右。 |
 |
12月8日,本院與中山醫學院簽定醫學建教合作。 |
 |
董事會請蔡陽昆董事代理院長,並繼續積極尋新院長。 |
 |
向總會稟請任命黃昭聲醫生為第十二任院長職。 |
 |
置伽瑪射線攝影儀。 |
 |
婦產科開始做「人工生殖」服務。 |
|
|
第十一任代理院長:蔡陽昆醫生1989.7-1989.12 |
|
|
第十二任院長:黃昭聲醫生1990.1至2004.12.31 |
|
1990年 |
 |
1月18日 ,黃昭聲院長就任感恩禮拜。 |
 |
引進現代醫療品質管理及全面品質管理。 |
 |
設毒物科、急診醫學科。 |
 |
購乳房x光攝影機。 |
 |
婦產科開始做「試管嬰兒」服務。 |
 |
總床數675床,佔床率在97%以上。門診平均每天2000-2400人次。 |
 |
二林分院門診平均每天400-600人次,住院患者每天20-30人。 |
 |
護士流失仍嚴重,病床關100床,開刀房關3間。但急診、門診病人次增18%。 |
 |
接辦彰化地區醫療網。 |
 |
進行南郭醫療中心,開刀房裝修工程之外包。 |
|
1991年 |
 |
9月,更改二間外科特別病房為手術室的J、K兩間小手術房。 |
 |
11月25日,在美國洛杉磯,蘭大弼醫生榮獲台美基金會人才成就獎之社會服務獎。醫院並派代表與會。 |
 |
購置體外震波碎石機、核磁共振器、直線加速器。 |
 |
增購STRATUS電腦主機設備。 |
 |
衛生署醫院評鑑,本院為區域醫院,二林分院為地區教學醫院。 |
 |
修訂專案學術研究及解剖病例獎勵辦法。 |
 |
為護士荒關70張病床。加強護士留任措施。 |
 |
成立臨床營養支援小組(Clinical Nurtritional Support Service-CNSS)。 |
 |
藥劑部推展U.D.D(每日單一劑量)。 |
 |
開辦夜間門診,服務白天上班之社區民眾。 |
|
1992年 |
 |
9月,設立護送中心。 |
 |
11月22日,成立外科加護病房、新生兒加護病房。 |
 |
11月,轉入第三期手術,合併中華路及南郭院區共16間。籌劃兩年的手術室作業系統電腦化啟用,手術室的手術安排依醫囑輸入手術名稱,即能同時印出手術收費單及手術器械配備單,簡化手工安排及省時並達到手術醫材標準化(為DRG的未來政策配合做準備)。 |
 |
設體檢科、疼痛科。 |
 |
開始腹腔鏡手術,購置附自動氣體監視器麻醉機。 |
 |
總床數974床。 |
 |
南郭醫療中心更名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即醫院總院。 |
 |
順利搬遷中華路院區之住院病人及所有門診、急診作業到南郭院區。只留精神科、牙科、血液透析病人在中華院區。 |
|
1993年 |
 |
設糖尿病衛教中心。 |
 |
澳籍宣教師高安德烈醫生開設安寧照顧工作。 |
 |
門診急診總人次每月約92,000人次。每月平均住院人日每月18,600人日,床位數676床,佔床率平均78%,平均住院日7.2日。 |
 |
增設二樓外科門診旁二間小手術室。 |
|
1994年 |
 |
醫院宗旨改為:醫療、傳道、教育、服務、研究五大宗旨。 |
 |
設腫瘤內科、心臟血管外科。 |
 |
門診診間電腦化開始。 |
 |
將門診手術室移至現址增加為四間手術室。 |
 |
設立專科護理師制度,協助外科醫生之醫療照顧工作。 |
 |
設立醫學研究部。 |
 |
成立抗生素管制委員會。 |
 |
成立「醫務小組」討論醫務問題。 |
 |
醫院組織義診暨醫學調查服務隊到南投仁愛鄉發祥村做三天服務。 |
 |
購X光骨骼密度掃瞄分析儀、陽痿檢查儀。 |
|
1995年 |
 |
11月25日,魏克思醫生榮獲王桂榮台美基金會1995年奉獻台灣特別獎。 |
 |
設胸腔外科、設肺臟手術。 |
 |
加強醫療品質之改善,強化QA及院內會診之品質促進及成立服務品質推動組。 |
 |
聘請感染科專科醫生,提昇感染之醫療品管。 |
 |
全民健保三月份開始,醫院總動員配合全民健保新業務。 |
 |
配合社區大眾傳播之需要,推出關懷之聲廣播電台「蘭醫生的時間」,彰化民主電視台「咱的健康,咱的幸福」。 |
 |
向衛生署申請急性病房之擴充,以原為慢性病設計之總院第三期工程,變更為急性病醫院之設計。 |
|
1996年 |
 |
2月10日,蘭大弼醫生榮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 |
 |
11月18日,蘭大弼醫生榮獲李登輝總統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 |
 |
醫院更名為「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
 |
成立醫學遺傳研究室、流行病及生物統計研究室、肝病及分子生物研究室、呼吸重症加護病房,擴大放射腫瘤科,並購置直線加速治療器。 |
 |
成立住院計劃小組。 |
 |
設感染科。 |
 |
總床數1136床。 |
 |
衛生署核准本院第三期工程改為急性醫院之擴大。 |
 |
ICU分級評鑑在本院及二林分院進行,本院之ICU列為甲級之水準。 |
 |
與彰化巿長森醫院及鹿港百川醫院試辦合作計畫。 |
 |
醫務部組成TQM 推動小組。也組成EBM(証據醫學)推動小組。 |
 |
「急診醫學科」改為「急診醫學部」。 |
 |
本院創100週年,舉辦院慶系列活動:彰基人回娘家、與社區共舞、擴大義診、百歲老人訪問與感恩禮拜等,李登輝總統等多人蒞臨參加。 |
|
1997年 |
 |
86年度醫院及教學醫院評鑑,衛生署評鑑通過為『準醫學中心』。 |
 |
切膚之愛基金榮獲86年度全國反毒有功團體。5月27日榮獲李登輝總統召見;6月2日 連戰副總統在全國反毒會議表揚、頒發獎牌。 |
 |
10月7日,本院與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傑西燙傷中心(North Caroline Jaycee Burn Center)締結為姊妹醫院。 |
 |
推展證據醫學。 |
 |
設營養生化研究室、兒童語言發展障礙研究室、生殖研究室、動物實驗室。 |
 |
醫務方面成立「腫瘤委員會」、「脊椎損傷醫療處理小組」、「心肺復甦委員會」、「兒童及婦女性暴力傷害醫療處理小組」。 |
 |
成立「彰化醫學研究基金」。 |
 |
中華路院區成立研究中心,並請 韓乾 教授為顧問指導。 |
 |
完成1998年新版之本院處方集之編印,方便醫生們人手一本,查閱處方藥品之資料。 |
 |
門診疾病代碼ICD-9CM轉換之電腦作業完成,已順利使用中。 |
 |
本院出版之「彰化醫學」創刊。 |
 |
醫院醫療品質由過去指標監測系統IMS(Indicator Measurement System)達到世界品質評估執行監測系統PM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
|
1998年 |
 |
4月18日,魏克思醫生榮獲第八屆醫療奉獻獎。 |
 |
7月起,正式將「證據醫學EBM推動小組」擴大為正式醫院編制單位「證據醫學中心(EBM Center)」由賴鈺嘉醫生擔任主任。 |
 |
擴大內科、外科加護病房,增設心臟加護病房、第二外科加護病房(心臟外科、腦血管外科加護病房)。 |
 |
醫院已全面受「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認定為學術機構。 |
 |
成立「優生保健諮詢中心」並附設諮詢門診。 |
 |
設「傷口療護及高壓氧艙治療中心」於第三期擴建大樓十二樓,並派六位醫生赴美受訓。 |
 |
啟用醫院「燙傷中心」及兒童燙傷示範病房,由「兒童燙傷基金會」合作負擔兒童燙傷之醫護、復健。 |
 |
醫務方面積極推行「臨床疾病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之建立及「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s)之訂定。 |
 |
總床數為1500床。 |
 |
增設氣送(Air Shoot) 設備,方便部門之間文件、檢體、小物品之輸送。 |
 |
於第三期二樓設置「免疫風濕科實驗室」,方便該科臨床診斷、檢驗、研究之整合。 |
 |
購置「放射腫瘤科第三台新式直線加速器」、「放射診斷科1.5T磁振造影機」、「心臟內科第二部雙向心導管儀」、「核醫科第二台伽瑪射線攝影機」。 |
 |
今年「腸病毒」大流行,集本院小兒科、放射診斷科、急診部、檢驗部、護理部、社工部、院牧部、公共服務部及醫學研究部同仁之努力,為這一次「腸病毒」之危害,提供醫療、診斷、檢驗、研究、病童父母心理輔導、社會大眾之教育等方面的貢獻。 |
 |
擴建並調配二樓門診各科空間及五樓「體檢中心」之空間。加設X光攝影機、超音波檢查儀及消化道內視鏡於「體檢中心」方便受檢者於「體檢中心」完成所有體檢項目。 |
 |
設置「門診入院中心」於二樓門診區域,方便門診病人住院基本檢查及住院手續之辦理。 |
 |
改建婦產科之產房、待產房及病房,以符合先進之生產醫護標準。 |
 |
今年發行兩期「彰化醫學」,由本院醫生及彰化地區其他醫院醫生及開業醫師投稿,達到學術交流之功效。 |
|
1999年 |
 |
5月1日,董事長蔡陽昆醫生榮獲第九屆醫療奉獻獎。 |
 |
9月21日 ,凌晨1時47分,台灣中部發生7.3級強震,本院全力投入救災行動。 |
 |
購置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
 |
在檢驗部成立「病毒檢驗室」。開始病毒培養與鑑定工作,增強本院病毒感染的診斷能力。衛生署與本院簽約成立「病毒性感染症檢驗合約實驗室」。 |
 |
於急診處成立「外傷中心」與「急門診」。 |
 |
於中華路分院二樓增設54床為「呼吸慢性病房」。 |
 |
成立「新治療臨床試驗委員會」、統合「人體試驗委員會」、「藥事委員會」、「藥物臨床試驗小組」,以建立最佳反應之流程。 |
 |
成立「全方位乳癌醫護中心」。 |
 |
原放射診斷科擴大為「影像醫學部」,引進醫學影像數位化與傳輸系統(PACS)。提供臨床高品質影像與診斷資訊。 |
 |
加強二林分院之服務,增設在二林附近鄉鎮,展開交通車接送病人之服務。 |
 |
完成核醫科第二台伽瑪射線攝影機,影像醫學部1.5T磁振造影機及放射腫瘤科新式直線加速器。提升這三科醫療水準,造福台灣中部患者。 |
 |
病床有1589床。 |
|
2000年 |
 |
2月25日,接受89年度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 |
 |
4月29日,藍瑪烈護理主任榮獲第十屆醫療奉獻獎。 |
 |
5月8日,接獲通知本院通過89年度醫院評鑑為醫學中心。 |
 |
7月,設立「醫療品質部」,推動各種品質活動,如臨床路徑、5S“提案、QCC….等。 |
 |
9月5日,本院與北斗「林立明醫院」簽訂醫療合作。 |
 |
12月7日,院長接受縣政府表揚:積極參與保健業務健康守護神。 |
 |
12月27日,獲衛生署表揚:89年度出院準備服務計劃成績優良。 |
 |
經衛生局核定為門診一間手術室(另三間為處置室)。 |
 |
籌備成立腎臟移稙手術之專案,由社工部收集相關法令資料。 |
 |
贈置「德國SCHWIND最新型準分子雷射儀」。 |
 |
於第三期大樓之四樓原復健科門診空間,改為眼科屈光雷射中心及美容科美容雷射室。 |
|
2001年 |
 |
1月16日,院方獲衛生署頒發88年下年度、89年度績優性侵害防治責任醫院。 |
 |
3月11日 ,高仁愛紀念病房啟用感恩禮拜。 |
 |
5月9日 ,本院骨鬆中心、體重控制中心成立開幕。 |
 |
6月,彰化醫學獲ISS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認證。 |
 |
6月26日,本院臨床試驗中心成立。 |
 |
7月1日,新設移植研究室與急診外傷研究室,分子生物研究室與神經醫學研究室會併為蘭大弼神經醫學研究中心。 |
 |
7月1日,婦產科昇格為婦產部、小兒科昇格為兒科部。 |
 |
8月1日,成立外傷中心及創傷重症研究室。 |
 |
8月,本院與百川醫院簽訂二年醫療合作合約。 |
 |
8月,與中研院生醫所合作發展癌症基因計劃。 |
 |
9月19日,完成第一例腎臟移植。 |
 |
10月1日,住院醫囑電腦化上線。 |
 |
10月,本院受外交部委託派黃勝賢醫師赴帛琉進行醫療合作,為期二週。 |
 |
衛生署國健局正式委託本院成立『癌症防治中心』。 |
 |
10月,為感謝全興企業故吳聰其董事長捐助本院教學研究基金,將過敏實驗室更名為『吳聰其紀念研究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