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基督教醫院 腫瘤中心-大腸癌

腫瘤中心-大腸癌


 愛自己就要更了解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直腸癌篩檢

愛自己就要更了解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直腸癌篩檢

彰化基督教醫院  檢驗醫學科 郭夙?總醫檢師
出處:癌症防治季刊第三期之大腸直腸癌
   Posted:2010.06.10

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得到大腸直腸癌,並有近四千人因罹患大腸直腸癌而死亡,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已分別位居國人癌症的第一位及第三位。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臨床研究,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如果妥善治療,病患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美國癌症協會也建議:五十歲以上之成人應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有家族病史的人更需依照醫師建議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大腸瘜肉或腫瘤;同時根據歐美國家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實施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15-35%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本文將針對糞便潛血檢查作詳細的介紹,讓民眾對於糞便潛血檢查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常見的潛血檢查方法有哪些?
     糞便潛血檢查主要目的在於偵測糞便中微量之血液,但往往因糞便中血液含量較少,不會改變糞便外在的顏色,故無法以肉眼直接觀察到,必須進一步執行檢驗。
糞便潛血檢查依反應原理可分為化學法與免疫法兩種,其中,化學法是傳統較廣泛使用於糞便潛血檢查之方法,而免疫法則是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廣之大腸直腸癌篩檢之建議檢查方法。

糞便潛血化學法,通常是採用Guaiac assay(零陵香木試驗),此方法是利用紅血球血紅素中之成分『Heme』(血基質)具有過氧化?活性的特性,將糞便加入檢驗試劑後,產生氧化還原反應,造成試劑顏色改變而予以偵測。此檢驗的缺點是對人類血液偵測缺乏專一性,易受飲食影響,因此檢查前三天即必須限制某些食物(如紅肉、含動物血食物或含過氧化?的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紅蘿蔔等)、非類固醇消炎藥物以及鐵劑的攝取,以減少偽陽性反應。另外,因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故大量維生素C之攝取可能會造成偽陰性的結果。相較於糞便潛血免疫法,此檢驗之靈敏度較低,當腸胃道出血量達到每天25毫升時,才會有陽性反應,對於大腸直腸癌之偵測靈敏度為10,但此方法因不受血紅素抗原性被細菌破壞的影?,適合檢測上消化道出血。

糞便潛血免疫定量法是針對人體血紅素反應的抗血清或抗體進行抗原抗體反應,因此專一性較高,且不會受到食物中過氧化?、動物血和維他命C的影響,同時也有較高的靈敏度,可偵測到糞便中較低濃度的潛血反應,但因為是抗原抗體反應,所以要特別注意檢體的保存,應依照檢查單位之衛教人員解說執行採檢動作,以免血紅素受糞便中細菌破壞而導致偽陰性結果,同時,也要注意糞便採檢量之正確性,以避免抗原(血紅素)過多,導致反應偽陰性(Hook effect)或因為採檢量不當影響糞便潛血定量檢測結果。要注意的是,此方法不適於檢測上消化道出血,因為糞便中之血紅素於通過上消化道的過程中會被破壞,故僅適用於下消化道或大腸直腸的出血檢測。 

糞便潛血結果之臨床意義及後續處置
       
雖然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直腸癌的偵測率不及大腸攝影、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高,但因醫療成本較低,且不具侵入性,因此目前被廣泛使用於大腸直腸癌的篩檢。由於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後,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糞便中出現潛血反應常是早期大腸直腸癌的初期症狀,而糞便潛血檢查的目的是在於早期發現可能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的個案,經由大腸鏡檢查做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糞便潛血檢查於臨床上是用於檢測腸胃道疾病出血,如:消化性潰瘍、腸道發炎、大腸瘜肉和大腸直腸癌等,糞便潛血陽性並不代表得到大腸直腸癌,須接受進一步的診斷檢查以確認腸胃道出血的原因,而糞便潛血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大腸直腸癌之可能性,除繼續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外,當身體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進一步執行必要的檢查。


回上頁


 彰化基督教醫院 版權所有 7150@cch.org.tw 瀏覽人次瀏覽人次 310        © 2010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