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基督教醫院 腫瘤中心-大腸癌

腫瘤中心-大腸癌


 有「電」有保佑,保命更保「肛」~談直腸癌的「術前」輔助治療

有「電」有保佑,保命更保「肛」~談直腸癌的「術前」輔助治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  放射腫瘤科 劉詠仙 醫師
出處:癌症防治季刊第三期之大腸直腸癌
Posted:2010.06.10

隨著高齡化與生活型態轉變,國內罹癌人數不斷攀升,其中大腸直腸癌更是在近幾年攀升為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直腸癌最常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臨床表現常以糞便出血(暗紅色)、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形狀變細或有腸阻塞等表現。其中的直腸這部分是大的最後一段,位於肛門的前面,其作用是積累糞便

傳統治療直腸癌的方式是直接手術切除,但對於位置較低(離肛門6~7公分以內)的直腸癌,手術切除常常無法保留肛門的括約肌,使得這些病人日後生活必須依靠人工肛門,對生理與心理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現今醫療或手術都朝人性化、保留更多功能的趨勢發展,以期讓病患的生活品質提升。以直腸癌為例,若是局部晚期但尚未遠處轉移的直腸癌病,目前都朝向先給予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之後再手術,這樣可以提高「器官保全手術」機會,使病患免於受人工肛門之苦,也可以保留病患的性神經、排便和排尿功能。

像這類的「手術前」輔助療法(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作用是讓腫瘤面積縮小。放射治療是一種局部治療,運用高能量的放射線照射來破壞癌細胞的技術,有時被俗稱為「電療」,但其實治療當下是沒有感覺的,並不是像字面上會被誤認為有被電到的感覺。而化學治療是一種全身的治療,可用口服及靜脈注射,其目的是抑制腫瘤轉移,或與放射治療合併使用,來增強放療的局部效果。

給予「手術前放射化學治療」後,約有六成的病人手術時發現腫瘤明顯縮小,甚至少數的病人會發現其腫瘤完全消失。腫瘤縮小後,開刀的範圍也可以更精準,對於較低位的腫瘤,肛門保留的機會也可以從零提高到五至六成好處不僅如此,這類的病人比起單純接受開刀的病人來得預後更好,局部復發率更低。

但是放射治療還是有副作用這與照射的範圍內有那些器官有關,骨盆腔內有大小腸、膀胱及子宮、皮膚等器官,所以病人在放療過程中會有輕度腹瀉、頻尿或小便不適、會陰部疼痛、皮膚紅癢甚至破皮等症狀,症狀的嚴重程度也和個人體質及所接受劑量有關,但這些急性副作用在放射治療結束後皆會消失。但需特別提到的是,由於照射的範圍會包含女性的卵巢以及男性的睪丸,放射治療會使其功能喪失,因此有生育考量的病人,應該事先與醫師研究溝通,以便及早採取補救措施。

一般放射治療療程是一週五天,每天治療1020分鐘,約需五到六個星期完成整個療程,之後休息一至兩個月,等放射治療的急性副作用緩解後,就可以安排做手術的切除。

癌症的治療是一種全方位的治療,需要一個治療團隊通力的合作,直腸癌也是如此,彰化基督教醫院有完整的直腸癌症治療團隊,由腸胃內科、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等等多位專科醫師及營養師、個案管理師組成,共同為直腸癌病友服務,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回上頁


 彰化基督教醫院 版權所有 7150@cch.org.tw 瀏覽人次瀏覽人次 310        © 2010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