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基督教醫院 復健醫學部

復健醫學部


 最新消息

編號  主題  發佈日期
8.  
 物理治療-小兒斜頸
 2015.01.28

『小兒斜頸』莫輕忽,物理治療幫忙您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  陳柏宏治療師

許多夫妻無不希望在今年生個龍子、龍女,可以預見今年新生兒會比往年增加。相對的,臨床上物理治療師遇見『嬰幼兒斜頸』個案數也會顯著增加。依據文獻統計,嬰幼兒斜頸之發生率約為0.4%有一半的機會發生在第一胎的嬰幼兒,男女比例為3:2。

如果發現寶貝在自然情況下,臉部總是轉向固定的一側,而頭頸部傾向另一側,耳朵貼近肩膀且下巴無法自由的轉至  側肩膀,寶貝就可能患有俗稱「歪脖子」的斜頸症。

    在嬰幼兒斜頸當中最常見的情況(佔2/3):出生後2~3周可以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會有約1~3cm大小不等的腫塊,此時頭頸不一定有傾斜狀況,多數嬰兒只是單純習慣臉轉向對側,近而被父母發覺帶來就醫;接著腫塊會逐漸變硬且肌肉會變厚變緊,頭頸轉動就會受限。另一種情況(佔1/3):臨床發現無腫塊,其胸鎖乳突肌整條或其中一段肌肉束變緊纖維化,而直接以斜頸的症狀表現出來。由於沒有腫塊且早期纖維化不易察覺,通常在出生後1~2個月後被發覺。

    嬰幼兒斜頸會衍生問題,例如:斜頭症、患側半邊顏面發育不良及姿勢性斜視等。這些衍生性的問題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嬰幼兒的顱顏外觀及動作發展,所以身為小孩的父母們輕忽不得。

  目前斜頸的治療方法有物理治療及外科手術處理,嬰幼兒斜頸一般治療原則是先採取物理治療保守療法,物理治療的方式包括:

1.    擺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擺位,只要寶寶可以配合即可執行,例如餵食、安撫、睡覺等,平時應多注意孩子的頸部位置,並留意寶貝習慣安撫及睡覺的姿勢,抓住原則最重要。方法為將孩子頭部擺位到與斜頸症狀相反的姿勢,每次擺位時間至少持續15~20分鐘左右。在此建議父母盡量與物理治療師討論寶貝合適的擺位姿勢再進行會比較恰當。

2.    儀器治療:包含熱敷、紅外線及超音波等。主要目的為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並軟化組織,藉此延緩纖維化及攣縮的情形。

3.    按摩:如圖一所示,按摩者需剪短指甲,塗些嬰兒油後,在攣縮的肌肉上來回或環繞式地垂直肌肉按摩十五分鐘,使硬塊組織軟化。

                 圖一

4.    牽拉運動:目的主要為放鬆患側胸鎖乳突肌及周遭頸部組織,藉此增加活動度。

一、旋轉牽拉:如圖二(患側在左邊)頭轉到患側,施加輕微力量進行牽拉,每次牽拉的時間為持續10秒,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回合。

                圖二

二、側邊牽拉:如圖三所示:(患側在右邊)頭倒向健側,施加輕微力量進行牽拉,每次牽拉的時間為持續10秒,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回合。

                 圖三

通常物理治療三個月就能看到明顯改善,根據統計,80%以上的嬰幼兒斜頸不需手術透過物理治療即可恢復正常。早期的物理治療與復健運動都必須持之以恆,才能及時恢復正常轉動及減少顱顏形狀改變。

總之,嬰幼兒斜頸是一種預後不錯、不難治療的問題,只要父母多觀察嬰兒的姿勢,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就醫,早期發現並接受物理治療,皆可獲得不錯的改善。


回上頁


 彰化基督教醫院 版權所有
 
| 復健醫學科 聯絡電話: 04-7238595 轉7421
瀏覽人次瀏覽人次 82150        © 2010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