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露西亞,一個可能我原本一輩子都不會了解認識的地方,一塊可能我原本一生中都不會踏足的土地,遠在太平洋彼端的東加勒比海小島,如今回想起三個禮拜中發生的種種,仍恍若夢中。
很感謝陽明有海外醫療學程鼓勵我們參與深耕在世界各國的團隊,也很感謝彰基給予我這個機會加入聖露西亞第14梯海外醫療團,這是第一次陽明與彰基合作,也是第一次有醫學生參與海外醫療的計畫,一切都是剛開始,有很多要確認、很多要討論。還記得第一天來到彰基,還沒到各科報到就先與海外醫療的主任小玲姊進行討論,因為醫學生還未取得執照,在聖露西亞無法從事醫療行為,所以我們能做什麼、需要做什麼就成了很大的課題。糖尿病在聖露西亞是個盛行率很高的疾病,剛好在2011年時彰基也有與台大國際發展海外實察團隊的老師學生們合作製作了聖露西亞糖尿病地理圖譜,將聖露西亞的糖尿病人口畫出了冷區與熱區,於是我們決定接續著這個議題,以糖尿病為主軸,試著發展出不同面向。其一是製作食譜,將聖露西亞常見食材彙集成冊並附上營養標示,提供營養師或民眾作為飲食把關上的參考;其二是看能否深入社區進行家訪,對當地的生活型態,飲食條件做個普遍性的了解,看與台灣是否有差異,甚至進一步比較糖尿病病人的飲食習慣來釐清當地糖尿病高盛行率的原因。
出發前其實是充滿徬徨的,因為在認真查了聖露西亞相關資料後,發現他整體而言並不算落後的國家,甚至還是票選前十的度蜜月聖地,與當初期待海外醫療的情景有些落差,心中彷彿有個聲音不斷問自己:這真的是你想要去的地方嗎?在那裏你到底能做到什麼?幫助到什麼?隨著出發日期漸近,那種不確定感越發強烈,尤其我們將要做的事情並沒有前人的經驗指導,彷若橫亙在我們前方的,是一片黑暗待探索的大陸。
飛行是漫長的,經歷了三個航班,兩個轉機點,在踏上聖露西亞土地的那刻,除了驚嘆,更多的仍是一種不真實感,直到隔天醫院的歡迎會上,見到了個層級的主管,與醫院營養師Thompson說明我們的計畫後,才有真真正正的”我在聖露西亞”的感覺!開始工作後,我們去見了衛生部部長說明關於食譜的製作,也去了當地市場採買一些當地食材,甚至拜訪台灣駐聖露西亞的農技團,詢問收集相關資訊。家訪的部分則是因為要提交申請,而且要經由各種管道如教會、糖尿病社區團體、衛生站、醫院等,在這三個禮拜的時間都還無法把流程跑完,所以沒有機會進行家訪,但我們退而求其次的在St. Jude Hospital內科及糖尿病的門診時段,對候診病患進行衛教,也設計了一些衛教單張發給病患。除此之外,我們還參加了某天晚上當地電台Love FM的健康頻道,與St. Jude Hospital的內科病房護士、營養師一同介紹糖尿病並且回答聽眾call in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去了南部的四間Primary School進行食物營養分類的衛教
真正接觸到當地民眾,才明白自己當初想法的可笑,海外醫療不是一定要去落後國家,海外醫療也不是一定從事醫療行為,這只是一種分享,如同彰基所秉持的SHARE概念,我們帶去的,可以是人力、可以是物資、也可以是經驗、甚至是一種不同的想法。還記得當初選擇海外醫療學程時,有許多老師跟我說,不要去想你做了什麼,而是要問你自己得到了什麼。一開始我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不要去想做什麼,我們去”海外醫療”的目的不就是去幫助人家嗎?但隨著三個禮拜過去,我慢慢能夠理解,不是不去想做什麼,因為你一定會做到什麼,只是所能幫的可大可小,不管是看診還是開藥或是做衛教,都是幫助當地的事,只是這些太平常、太普通,好像跟我們在台灣做的一樣,但誰說我們在台灣做的事不是在”幫助”呢?過去的我陷入了"辦大事"的誤區,卻忘了任何的大事,都是長期由許多小事堆疊起來的,若只有短短一次三個禮拜就想完成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似乎也是件異想天開的事!
回顧這三個禮拜,在聖露西亞學會了很多東西,也跟當地民眾談到許多跟台灣有關的話題,例如前大使周台竹先生對聖露西亞當地的發展大力支持,完成了許多基礎建設,也聽到台灣農技團對當地農漁業的輔導,最讓人自豪的是在與當地人聊天時曾提到當地政治,聖露西亞是兩黨制,現在剛上台的是親中的政黨,曾一度想要與台灣斷交改與中國建交,但廣大的聖露西亞民眾反對,甚至有人說如果跟台灣斷交就要重選,在聽到這段話的當下,心底升起一股深深的驕傲,有種身為台灣人的自豪。
能夠參與海外醫療真的是一個很棒的體驗,不僅開拓了自己的視野,體會到所謂的海外醫療應該的模樣,也認知到所謂的外交與國際形象,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想要前行的方向,期勉自己在未來的路上能走得更堅定!也許有一天,再踏上聖露西亞土地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