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濃濃的睡意,抵達仰光國際機場,由於去年外蒙古醫療團藥品全被沒收,出海關時,抱著忐忑不安的心,總算是順利的入境,看著團友們也一一通過,卻找不到最先出關的馨怡。原以為她已在外面與牧師David會合,繞了出境大廳數圈,才看到她面露哀容,姍姍的從海關走出來,原來她的行李被攔下檢查,有驚無險的,幾經折騰終於能入境。
第一天下午,先到牧師Peter的孤兒院,小小的大廳已經有一群小朋友,安安靜靜的在那等候著,當我們一入內,他們唱著歌歡迎我們,雖然聽不懂歌詞的意思,但是看著他們天真的臉龐,聽著誠懇的歌聲,突然心裡酸酸的,不知不覺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來到這的小朋友都有他們悲傷的故事,心疼他們卻又為他們感到安慰,至少在這有Peter的照顧,讓他們還能有一個家。歌聲結束,默默的拭去眼角的淚水開始工作,每個小朋友都很有秩序的等著叫他們的名字,一個接著一個輪流讓醫師們檢查。臨床一直就是在兒科,喜歡兒童的天真、無邪的笑容,更喜歡和他們聊天,但是礙於語言的隔閡,我只能拉拉他們的手,輕輕的摟著肩膀,向他們表達心中的千言萬語。
第二天來到牧師David住的村莊,看診處地板充滿著陷阱,很擔心病患會不小心踩空,但村長說沒有其他的場所,調整一下動線,就開始工作。我的責任是檢傷分類,翻譯人員是神學院的學生,先與她溝通我的工作內容,請她寫下病患的姓名及年齡、詢問症狀,再依病患需要測量血壓、體重、體溫。村民們都很有耐心的排隊,與外蒙時掛號時的暴動相比,這裡似乎是一片祥和,高血壓的病患優先分給心陳代謝科高醫師,一般症狀則歸家醫科林醫師,婦產科患者不多,詢問過何醫師,則將部份兒科及婦女病患分給何醫師。由於帶來的血糖試片只有50片,先告知三位醫師,必要時由醫師們判斷再測血糖。藥師是團隊中最辛苦的,一對三的處方,在經驗豐富的莉萱手中,有條不紊的迅速調劑完成。每天的藥物盤點,也掌控好所剩藥品,讓三位醫師清楚知道,能開的處方數量。
當天下午也到David的孤兒院看診,空檔中林醫師、高醫師和我,看到院內的小朋友在踢足球,忍不住下場來一場友誼賽,林醫師從原本的慢跑到全力衝刺,高醫師還穿著夾腳拖踢球,其他人則在一旁加油,一場下來始終是不敵歲月的腳步,上氣不接下氣的敗下陣來,卻還是很開心。
後面的三天,在不同的村莊義診,每天是不同的翻譯,不過大致能掌握方向,依每位醫師看診的速度分配調整,檢傷分類順利,醫師們也會依情況互相討論
、轉介。每天病患數量介於50~70人,David表示因先前已有其他醫療團,加上現在的季節是乾季,所以生病的人較少。團內的何醫師與高醫師沒有語言的隔閡,也讓他們減少翻譯的人力,此次的義診大都在三點結束,只是仰光的塞車,讓人覺得坐車比工作還要累。
緬甸逐漸的開放,沒有感受到電影“翁山蘇姬”裡的緊張氣氛,擁擠的仰光街頭,車陣中有著無形的秩序。神奇的公車,門總是打開著,方便乘客隨時上下車,貧富差距在這國家似乎越拉越遠。行前並不清楚仰光有那些景點,進入大尖塔時,卻被它的氣勢磅礡給鎮住,忍不住的驚呼著,高醫師訴說著她童年的記憶,還當我們的導遊,一一解說,有著兩位醫師的翻譯,解決了我們不少的難題。
之前參與醫療團,工作地點都是在醫院,第一次在村莊內,義診地點雖然簡陋,團員們卻能很快的融入工作,但還是有所遺憾,有些疾病無法進一步診斷及治療。當地人的純樸、友善,讓聽不懂緬語的我感到親切,沒有絲毫的壓力,David與Peter無似的付出更另人敬佩,醫療團出來只是短短的一周,他們卻是那些小朋友一輩子的依靠。在物質充裕的台灣,追求無盡的欲望時,我思考著,心靈上的富裕是遠遠不及David與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