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頭來收穫往往比付出多
公關部 柯啟宏
這是第三次參與海醫的醫療任務(2008聖多美、2011聖文森、聖露西亞)。每次參加都有不同的感受,一是團員,視不同任務需要而有不同專科的醫生、護士、醫檢、醫工技術人員等,因而也開拓一些人際關係。在醫院人多,如沒業務往來,坦白說就算距離近也可能只是點頭之交。藉著海外醫療團的任務,大夥反而在幾千公里外的國家相識,進而熟識,成為無話不談的、默契十足的團隊。第二是對當地國家的風俗、民情、飲食、文化等,有機會可以親身體驗,而這種體驗,勝過書本提供受侷限的文字敘述。三是每次到國外的醫療協助,倒頭來收穫往往比付出多。不只是從當地仕紳百姓表示歡迎所送上的紀念物品或是自費購買當地土產、手工製品,而是在付出協助時所受到的尊重、敬愛、肯定,這是一種無形的激勵跟成就感。
就拿這次印度醫療團的任務來說,團員中我只認識張醫師、淑萍藥師,其他說實在的,還真不認識。由於自己是負責攝影、拍照的工作(當然有時還要兼任助理的角色),躲在攝影機後觀察每個人、以及私下交談、了解進而認識。在共同的醫療任務下,各司其職也互相協助。人際關係因而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尤其在海外人生地不熟,團隊需要彼此依靠更加速這個變化。
對印度的刻板印象是頭上包頭巾、皮膚黝黑、講話像嘴裡含滷蛋一樣,很多捲舌音、英文口音很重、咖哩的產地、阿三的起源…等。抵達印度的當天已經深夜,毛毛細雨迎接我們的到來。從出關後開始看到的世界是許多皮膚黝黑的男士,但是很少人包頭巾。一路推著行李緊跟著同伴,深怕脫隊…。坐上Seek Foundation 準備的車上,細雨中看到機車、汽車爭道,不停的喇叭聲,及亂中卻有序的行進。這是對印度交通的第一印象。醫療營的第一天,抵達村落的學校時,受到村民熱烈歡迎,每個團員都被獻上手工編織的茉莉花圈、圍上祝福的頭巾。這些歡迎的儀式並沒有因為停留的時間越長而減少。反之,所到初次拜訪之處,一定會有隆重的歡迎儀式,額頭畫點、披肩、頭巾、各式各樣的祝福項鍊等。從醫療營、醫院、學校、CSD公司,都受到這樣的歡迎。尤其穿上醫療制服穿梭在醫療營的四處,可以感受到民眾的敬重與感謝。
在印度的最後夜裡,記得才剛來印度,如今卻已經完成任務準備返家,看著打開的行李,裡面裝著頭巾、披肩、各式項鍊、串珠等。來時,行李箱裝滿海醫分配的藥品、貼布、口罩等。回去時,照理講有多出許多空間,但是卻被這些當地民眾歡迎的物品所佔滿。返家的心情是高興的,但是打包行李時所翻出來的卻是一件一件的回憶。腦海中熱情歡迎的畫面油然而生。拍了許多畫面、照片,醫療團任務結束,我的任務卻要開始。如何呈現這幾天所收集的影像,將這份滿滿的回憶及感受用畫面表達,也讓觀眾能稍微體驗這份誠摯的感動與海醫在印度當地與NGO合作成功,將是影片的重點,也是對這些熱情歡迎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