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醫療並行之蒙古服務記
黃沙滾滾、綿延綠茵、或粗獷或敦厚的山脈,是我這趟彰基海醫行前內心對蒙古的唯一想像。我參與此海外服務的初衷是因現今少有能讓尚未接觸到專業醫學知識的醫學生跟隨資深醫療團隊的國際志工一同服務,更少有機會能完全投身於醫療過程。透過海醫,我不僅汲取了知性上的臨床知識,更在感性層面培養醫學人文之素養,無疑是身心靈豐收的難忘之旅。
此趟海醫,我們參與了門診、衛教、與藥局服務三項工作,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為「跟診」。首先,我瞭解到國際醫療會面臨的最大問題:語言隔閡。固然每位醫師都有一位翻譯,但事實上很難有流暢的句子,而大多以名詞去猜測雙方的意思,口音的障礙更是難以克服。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醫師與翻譯都需完成整整三日半的看診,其中無疑充滿辛苦與疲憊。就算如此,看診時,四位醫師們仍然會認真注視著病患的眼睛,仔細聆聽每位病患的疼疾。這讓我瞭解到醫療已經超越語言、超越國界,為他人付出的熱忱、助人的博愛交織在人與人的互動之間,彌足珍貴,也何嘗不是偉大呢?另外,我也瞭解到「望聞問切」的重要性。由於語言的障礙,看診不再能完全靠問診判斷,「觀察力」是一大要點。從病患走入診間的神情、走路的姿勢、是否有陪同的人、身上的味道等,都能間接提供許多病患的背景資訊。一位醫師並不能只看見疾病,更需看見整個病患身為「人」的整體面向,而我從四位醫師的跟診過程,真切地感受到這份視野與敏感度。然而,「醫療也並非全能」。阿吉醫師在看診時,有許多病人他都說由於硬體設備或藥物的限制下,他無法給予足夠的協助。在醫師身上,我看見在專業面前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誇大其實、在有限能力下給予病人最大的協助,而這也是在診間裡比無際草原更動人的風景。
另外,衛教也讓我十分感動。衛教過程讓我們能直接與民眾互動,而看到每個民眾專注聆聽的神情,甚至會主動跟我拿取單張的舉動,都讓這些單張如同薪傳般有了延續的生命。然而,在發放玩具眾人像自己湧過來時,我突然發現好多人掌心向上。當下我的心情非常沮喪、複雜。我並非「一掛難求」的名醫、亦非權勢鼎旺的名士,我們生活中不用的玩具、僅花了幾個小時完成的衛教用品,對當地卻可以有多麼大的影響力,我也將告誡著自己要保持謙遜、平等待人的原則處事,盡力為社會貢獻。
這趟蒙古行後,心目中的蒙古已不再僅只是黃沙、綠茵、山脈,更是這些醫療前輩們看診時辛勤專注的背影、蒙古民眾們專心聆聽衛教的神情、在藥局工作時瘋狂寫著才剛學會的藥名的滿足感,甚至蒙古孩童們拿到玩具以稚嫩的聲音答覆:Bayarlalaa!(謝謝)的聲音仍在耳際旋繞不已。我認為短短在醫院的三天半的看診確實無法對當地有偌大的貢獻,但衛教的宣傳、醫師在看診時邊訓練當地醫師的行為,必定能產生像電影「Pay it forward」般蝴蝶效應的漣漪。最後,我萬分感謝彰基海醫給我們這個機會來到蒙古,若不是小玲老師的協助、馨怡姊協助包辦出國的大小事、醫師藥師護理師們的包容與提拔,我們無法有如此豐盈的收穫,甚至我也在李醫師跟診時逐漸找到一些對骨科的興趣,也提早觀察到各科門診不同的專業與生態,十分難能可貴!雖然我們僅是醫學系二升三年級的幼苗,我仍然期望自己能在習得的養分及心靈感動的澆灌下,逐日茁壯成如同四位醫師般親切、令人景仰、亦能庇蔭他人的蔚然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