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巴布亞紐幾內亞短期醫療團服務感想
巴紐醫療新視野
護理部 開刀房 ─ 李懿真 護理師
巴布亞紐幾內亞,在還沒踏上這片土地時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連它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都不知道,甚至以為是非洲的一個地名。上網打上關鍵字搜尋有關巴紐的相關資訊,但沒想到資訊少之又少,而在僅有的資訊中,大多背包客都不建議前往,說這是一個極度原始,極度危險的地方。在這些聳動的資訊下,讓我在踏上這土地前心情其實很忐忑不安,也不確定我應該在當地做些什麼服務,甚至在行前會後,我一點頭緒也沒有。
莫爾茲比港為巴紐首都,在城市巡禮時看到滿多大樓以及購物商場,以為我們前往醫療志工的醫院附近大致也像首都街景差不多,但在搭國內航線一個多小時抵達的Kokopo景色完全不一樣,道路為柏油路但卻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窟窿,開車一不注意行經窟窿,坐在後座的我們就會整個被拋到空中,再來街景也很令人驚訝,高樓完全不見,映入眼簾的皆為矮房子, Varina說這裡的雜貨店大多皆為大陸人或是新加坡人營業,當地人幾乎沒有機會當老闆。在車程三十分鐘後抵達Rabaul,又是一番不一樣的景色,你可以看到兩旁皆為樹林居多,而樹林裡竟然就有一家人住在裡面,搭著木造木屋,小孩露出黑黝黝的上身,對我們這些膚色不一樣的華人露出疑惑的表情,你這時候就會對於巴紐這個地方充滿好奇,怎麼同一地區的人,生活品質差那麼多?
在Nonga醫院的這五天,所有醫護人員,甚至病人家屬都對我們醫療團很友善,不會因為我們不一樣而對我們充滿敵意,甚至每一天早上從會議室走到開刀房的這短短2分鐘路程,看到我們都會很熱情的舉起手來跟我們道早,每天早上我們都是一路說早安到開刀房的,這一路每個病人及家屬的微笑問早,似乎成為我們的能量來源。
在開刀房上刀與醫護人員交流的這幾天,你會發現他們對於資源缺乏的這件事是多麼習以為常,在我們的第三天為婦產科開刀日,第一台刀為子宮切除,醫生說巴紐等待行子宮切除術的婦女的個案已排到好幾個月,而這個排隊隊伍只會越長,不會越短,因為這台刀沒有一條縫線所以今天這個病人開不了刀。原以為可能當天中午過後縫線就會從別的醫院或是廠商那邊調到,但事實上卻是要一週或者更久的時間,這在台灣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在這裡卻是日常。
除了縫線貨源不足在這裡很常見外,還有上刀過程中會使用到的電燒線及抽吸管也是重消再消,功能壞了沒關係,還是繼續重消勉強使用,手套也尺寸不足,連器械使用上都不順手,反觀台灣醫療,電燒及抽吸管皆為用一次就拋棄,手套尺寸不足當天下午前就會補齊,器械不好使用馬上就會有替代品補上來,甚至病人開一台刀會用到的自費耗材多到數不清,在巴紐,什麼自費耗材根本連看都沒看過,能開刀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了,一位80幾歲疝氣病人也是撐了好久,久到腸子都差點黑掉壞死,這疼痛也不知道怎麼忍過來,連續的工作也會加劇他的疼痛,但還是得持續工作養一個家。
參與這次巴紐醫療志工團對我來其實比我想像中得到的還要多太多了,原以為我們前往巴紐Nonga醫院是提供服務以及交流,是個給予者的身份,但同時我也是個被給予者。在參與上刀的過程,醫師及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還有因皮膚與亞洲人不同加上資源不足,他們甚至使用針頭自制直針縫法,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還有搬運病人方法,在台灣我們使用轉床板,而他們是在病人躺上手術床前就會在底部鋪上防水布,在搬運時只需插入兩根木頭即可兩人搬運到另一張床,甚至不用翻動病人。在與其護理人員聊天交流的過程中,當他們聽到台灣現行的模式,包括鋪床搬運,器械消毒包法,耗材使用、電腦輸入手術記錄等等,都很有興趣的提問,也對於台灣開刀房的模式感到非常好奇,但在同時我也在思考,這一週的醫療志工,我到底能提供或是協助他們改善什麼?
在與護理長討論資源缺乏部分,我發現他們比較在意的是縫線缺乏這件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醫療中提供他們資源,但除了這些,我不知道他們會在我們這一週的志工服務中得到什麼。
在巴紐一天刀量大概16台左右,可能一個早上就都開完了,其實待在裡面時間不長,但在那短短五天,甚至更少的有限時間內,希望他們能透過我們的分享交流,對於台灣的開刀房醫療模式有一定的雛形在,或許這個小小的分享,可以讓他們瞭解台灣更多不一樣的醫療模式,也能帶給他們不一樣的眼界,也許也能每年提供當地護理人員一定的人員來台灣醫院見習開刀房模式,或許這些也能實質幫助當地醫療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