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分之一的邦交國醫療體驗—2019我們在聖文森
急診醫學部醫師-陳昱芝
許多人或許初次聽到聖文森是今年初其衛生部長在WHO為臺灣的「仗義執言」,而我則是在學長姐和急診同事們的口耳相傳中對其有種懵懂模糊的認知。對於有興趣參加彰基海外醫療團的急診同仁來說,聖文森和聖露西亞是十分常見的的指派任務。或許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合作計畫會實際上參與醫院工作的關係,多年來有不少急診的醫師、專科護理師、護理師因此到過那裡參與者當地的急診照護。今年有機會參加聖文森的醫療團,彷彿腦海中那個朦朧的形象逐漸化為真實,活生生躍然眼前。
聖文森的全名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是個位於東加勒比海上的群島國家,長年濕熱,土地面積大概就彰化縣那麼大,人口比新北市還少,是台灣所剩不多的邦交國之一。在去聖文森之前,我們剛跟索羅門群島斷交,到了聖文森的沒幾天,吉里巴斯也倒向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是我們的邦交國變成了15個,我們在碩果僅存的十五分之一的國家工作,不禁有些慶幸。
到聖文森的路途漫長,從台灣到紐約就飛了十多個小時,轉機等待時間差不多八個小時,最後再搭乘一段約四個小時的飛機才來到了這個海島國家。因?是邦交國,一下飛機就有外交人員來迎接我們,走的也是外交通道。第一天下午拜訪了衛生部次長及中華民國大使館,贈送了一些醫療用品和禮品,以及談到接下來幾天的醫療任務與計畫,一群人在經過長時間的飛行與轉機後疲憊不堪,結束拜訪後吃完晚餐就昏睡了。第二天的行程也很簡單,拜訪完總督後去MCHC醫院見了他們醫院的執行長,並認識環境,準備接下來的工作。
第三天開始是正式上工的日子,MCHC是個在首都KINGSTON的醫院,我的工作地點在急診室,不過因為有攜帶式超音波,常常會跟著去病房做一些簡單的診斷。在MCHC的急診大致分三班,我們接觸的醫師基本上都是早班的,不過就像台灣一樣,白班和夜班的急診病人總是會有區別,比如說槍傷和一些慢性病(晚上沒有門診)的病人就比較容易在晚班出沒。這裡的急診叫做A+E (acute and emergency),一般來說有兩線醫師看診。急診的運作模式會先由檢傷護理人員寫好大致的主訴,再將病歷遞給醫師,他們的病患分佈有在外面等待的,也有在房間裡的,而檢傷分類只有紅色與黃色,還有氣喘三種。對於氣喘,他們自有自己一套標準流程,在這裡我們嘗試更有彈性的配合當地PROTOCOL一起工作。在急診工作幾天後發現,大抵上全世界的急診運作模式都差不多,也會有輕症卻來急診看病的病人,也會有酒鬼倒在急診室叫鬧給你看,在MCHC看到相似的景象時,雖然無奈,但竟有種熟悉的安心感油然而生,大概這就是急診工作人員的日常吧。
除了MCHC,我和其他醫師有幾天還會去MMDC。MMDC全名Modern Medical Diagnostic Center,位於東北邊的GEORGETOWN,兩年前剛開幕,所以雖然人員與病人數沒有MCHC多,但設備更現代化一點。從我們所住的旅館出發到那邊要經歷快要一小時的彎曲山路車程,每個要去那裡工作的日子,都要有心理準備會有不舒服的暈車體驗。在MMDC,雖然一開始我在急診工作,但急診的病患人數不多,加上心臟科門診的患者人數太多了不堪負荷,我後來幾次都在心臟科門診旁邊另開一個診間幫忙消化病人,也是很特殊的經驗。
除了看診,我們這次比較不一樣的部分在於帶了攜帶式超音波過去,目前全世界的醫界都在積極發展超音波,因其方便使用又有立即回饋性,這次的器材我們也是第一次使用,用藍芽連結手機或平板即可使用,我認為這不管對我們還是聖文森當地的教學都有很好的效果。就我的觀察,當地的醫師其實並沒有訓練不足的狀況,但他們缺乏專科和資源,所以我們能給他們帶去的嶄新的醫療方式與器材,對他們的醫學教育會有很好的幫助。不過攜帶式超音波還是有其極限,有時候探頭過熱、連線不穩、APP當機、沒有心臟探頭等都還是多少影響臨床經驗,但總而言之,非常感謝海醫和LELTEK願意出借這麼好的器材以供任務使用。希望之後還有機會擴展這部分的計畫。
在聖文森認識了不少人,也對東加勒比海島嶼的風土民情、醫療現狀有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衛生部次長曾在將近十年前到過台灣,看過我們的偏鄉醫療和健保系統如何運作。目前在WHO的醫療計畫和評估上,聖文森受到傳染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少,這也是我這次到這裡比較意外的一點,他們擁有良好的疫苗系統與越來越進步的衛生計畫。而和我們一樣,面對高齡化社會,對慢性病照護的要求越來越多,或許這可以是我們之後進行更密切之醫療交流的切入點。這次的出團對我自己的新體驗是實際在非自己熟悉環境的急診工作,以及用不那麼熟悉的語言做醫療及病情解釋的困難。整體而言,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任務經驗,真的非常感謝一起出去的夥伴們,因為有大家的協力,2019九月才會成為這麼成功又美好的回憶。